心理疾病治療的原則,醫生說給你聽
時間:2018-03-28
作者簡介:趙振海,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心理門診,副主任醫師,擅長抑郁癥,精神分裂癥,強迫癥,焦慮癥等各種精神科疾病的中西醫藥物治療以及心理治療。
在臨床工作中,有一些關于心理疾病診治的體會,在這里與大家交流一下,希望對大家求醫治病有所幫助。
一、預防
古人云“上醫治未病”,意思是說最好的醫生,是讓人在沒有病的情況下防止得病,不要等有了病才去治病,而是在未病時就預防疾病。預防才是最重要的,這個原則適合所有的疾病。
對于心理疾病來說,預防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:
首先,要提高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理素質,提高我們應對挫折、壓力的能力,健全個性,培養愛好,適度宣泄壓力,勞逸結合,把工作和生活要合理的分開。希望我們每個人不要太要強,太完美,太追求,太執著,太認真,太在乎,太能干,太優秀。完善不良性格,是提高個體抗壓能力、保持身心健康的的根本。
對于成年人,要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,并加以完善,以便更好的適應環境和社會。做到“聞過則喜”、“有則改之,無則加勉”,讓自己的以下各商都得到發展:
“膽商”: 獨立、自主意識、自信 、大膽;
“逆商”:應對壓力、困難、承受挫折與批評的能力;
“情商”:人際交往、情感的培養;
“德商”:尊重、寬容、誠實、禮貌等道德品質的培養 ;
“智商”: 邏輯思維、學習興趣的培養.
我的老師汪衛東教授認為:對于父母來說,培養孩子以上五商,讓孩子自主、自由、自然的成長,讓孩子有一個好的個性,是最主要的。不要疏忽孩子獨立自主性的培養,萬不可溺愛孩子,那是“害”,讓孩子有一個好的個性,好的心理素質,遠比給他買高級玩具,穿名貴的衣服重要得多得多。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,父母的角色是“引導和指導”,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要避免:
1.只關注成績(智力)而不關注素質
2.只關注成功而不關注失敗(失敗才是成功之母)
3.只關注身體而不關注心理
4.只關注孩子而不關注父母
5.只關注局部而不關注整體
6.只關注現在而不關注未來
7.只關注營養而不關注運動 (行為)
8.只關注形象而不關注內心
衡量教育的成功與否不是考100分、上名校,而是將孩子培養為實現自我價值、社會需要的、自己感覺幸福的成年人。培養孩子不是盯著他身上的短處,而是認識并塑造他身上的最強,即他擁有的最美好的東西,將這些最優秀的品質變成促進他們幸福生活的動力! 教育的方向不僅僅是注重智力教育,更要注重人向學習、工作、生活、情感、情趣、婚姻、家庭等方面的綜合發展。
其次要讓自己掌握精神衛生知識,比如什么是抑郁癥?什么是精神分裂癥?如何診斷和治療?可以買這樣的科普書籍學習,掌握了知識,就可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。
和我的師兄李世通交流過,他認為心理健康的先天之本是家庭教育,后天之本是想象,我考慮了一下,我認為后天之本是自我成長。綜合起來就是:心理健康的先天之本是家庭教育,后天之本是自我成長。我的老師汪衛東教授認為個性不良的主要原因是:
1. 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人格缺失性異常發展。
2. 成長過程中的過度不良刺激,導致人格偏移性異常發展。
3. 個體的成長過程中自我成長不足,造成人格異常。
用大樹來比喻人格的話,那就是該長出來的樹枝沒長出來、樹枝長歪了、自己沒能修剪好的樹枝;好比是人格這棵大樹長歪了,長少了,人格不良。